|
|
文彬视角第267篇原创文章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DRG改革确实让很多人对百万医疗险的作用产生了疑问。简单来说,改革后它的“用武之地”确实发生了变化:对于小额医疗费,报销机会变少了;但对于动辄几十上百万的重大疾病,它抵御风险的核心价值依然非常重要。今天,我们来详细拆解这个变化。
一、DRG改革的核心影响
DRG(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)改革通过“打包定价”模式,倒逼医院控制成本。例如,阑尾炎手术医保打包支付1万元,超支部分由医院承担。这一机制带来双重效应:
1. 医疗费用结构变化:
次均住院费用下降(如2024年职工医保次均1.1万元,居民医保7300元);
医院倾向使用医保目录内药品(国产仿制药),进口药/创新药需院外自费购买。
2. 百万医疗险的挑战:
免赔额门槛凸显:传统百万医疗险多设1万元免赔额。改革后,超50%住院患者自费金额不足1万元,无法触发理赔(如实际花费8000元 vs 改革前1.2万元);
外购药限制:约70%的百万医疗险仅报销抗癌特药,术后常用的人血白蛋白等院外药需自费。
二、百万医疗险的现存价值
1. 大病风险兜底能力不可替代
高杠杆优势:30岁人群年缴200-300元,仍可获得100万-600万元保额,覆盖癌症、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;
大额自费场景:
重疾治疗费用常超DRG限额(如癌症平均自费7万+),扣除免赔额后报销比例可达70%-100%;
重庆数据显示,DRG后大病自付费用下降15.6%,但绝对值仍高(如超30万元病例)。
2. 产品迭代破解痛点
| 升级方向 | | | 典型案例 | | | 核心突破 | | | 降低免赔额 | | | 平安e生保2025版(家庭共享1万免赔) | | | 最低至5000元,触发理赔概率提升40% | | | 扩展外购药 | | | 众安尊享e生2025版(不限药品清单) | | | 合规处方外购药100%报销 | | | 衔接特需医疗 | | | 人保好医保旗舰版(覆盖公立医院特需部) | | | 规避DRG控费限制,用药自由度提升 | | | 三、与中高端医疗险的定位差异 | | [table] |
纬度
|
百万医疗险
|
中高端医疗险
|
核心功能
|
大病风险转移(高杠杆)
|
全流程医疗资源升级(服务导向)
|
DRG适应性
|
部分受限(普通部控费)
|
规避限制(直付特需/私立医院)
|
外购药覆盖
|
新产品已扩展(如众安尊享e生)
|
全额报销(含创新药械)
|
年保费区间
|
200-800元(30岁)
|
5,000-30,000元
|
适用人群
|
大众用户(医保基础补充)
|
中高收入群体(追求医疗品质)
|
关键结论:二者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共同构建“基础-进阶”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。
四、用户决策建议
1. 保留/配置百万医疗险的场景
预算有限:年收入<15万元,优先选择低免赔(≤5000元)、含外购药责任的产品(如太平洋蓝医保);
大病防护刚需:尤其适用于有癌症家族史、从事高风险职业人群;
社保补充缺口:覆盖医保不报的质子重离子治疗、CAR-T疗法等。
2. 考虑升级中高端医疗险的场景
追求医疗品质:希望使用公立医院特需部/国际部(如北京协和国际部);
慢性病/特殊用药需求:如需长期使用高价靶向药(如PD-1抑制剂);
家庭健康管理:需要门诊直付、重疾绿通等增值服务。
五、未来趋势与行业动向
1. 商保药品目录建设:
国家推动建立商业保险专属药品目录,未来目录内药品可绕过DRG控费限制,实现医院直赔。
2. 0免赔产品普及:
预计2026年0免赔百万医疗险占比将超30%(现为15%)。
3. 健康管理服务深化:
险企整合基因检测、术后康复等资源,从“事后报销”转向“全周期健康管理”。
总结
DRG改革并未削弱百万医疗险的核心价值,而是推动其从“广覆盖”向“精保障”进化。对大众用户而言,选择低免赔、宽外购药责任的新产品,仍是性价比最高的大病防护工具;若需更高医疗自由度,可搭配中高端医疗险形成组合保障。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下,商业医疗险将持续优化,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支柱。
往期文章:案例拆解5:住院日间病房会影响住院补贴吗?案例拆解6:住院期间康复科费用百万医疗可以理赔吗?案例拆解7:因投保前查体结果异常而拒赔合法吗?案例拆解8:胃间质瘤恶性肿瘤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拒赔,应该怎么处理?
保险配置咨询,理赔咨询,加微信:czl-52121(备注:保险咨询)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保险咨询与理赔专业又复杂,配置之前先咨询,不吃亏。

——END——
作者:微信文章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