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源 IC PHOTO
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但要身体健康,没钱,寸步难行。24岁的小贾,在一家互联网小厂做运营,她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年初。朋友圈里,一位许久未联系的高中好友发起了水滴筹,计划筹到5-6万元治病。最后,在众人的帮助下,他成功筹集到了7万元。在小贾的印象里,7万元对这位好友来说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——他经济状况不差,也不是一个愿意求别人无偿帮忙的人。但等到疾病突袭、没有资金周转,这笔“小钱”也能杀他个措手不及。在病魔面前,面子都没那么重要了。小贾感到一阵恐慌,她从自己“微薄”的薪水中转了一笔钱到好友的水滴筹账户,转头就开始研究起医疗保险。“我也是一个挺好面子的人,所以那时我就开始想,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以后生病不陷入这样的窘境。”小贾的工作常常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,工作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。那段时间,媒体频频爆出年轻人因超负荷工作而猝死的新闻,她察觉到,自己可能就是那个“高危群体”。周围的同事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,小贾问了一圈,身边人基本都有重疾险傍身。在这种普遍的低迷情绪中,她也“被冲昏了头脑”,瞄准了闺蜜曾购买过的一个产品。销售经理告诉自己,要上交5900元的保费,从被朋友推荐到签完保单,她仅仅考虑了一天就下了决定。过年期间,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视频策划的张丹发现,身边的人一夜之间都配好了重疾险,单是自己一个朋友就在两周内买了6份保险,颇有一种台风前抢盐的架势——大家抢的是在重疾险改革前“上车”。今年2月1日,重疾险改革新规正式实施,恶性肿瘤中,甲状腺癌被列入轻症,最多赔付30%。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是30-45岁,很多年轻人饱受其苦。据慧择网理赔数据显示,90后重疾理赔中,因恶性肿瘤出险占七成,甲状腺癌高居榜首。于是1月份,购买重疾险的年轻人又迎来一波小高潮。
图源 IC PHOTO
翰叔第一次买保险,原因就是经常接到电话推销。在对方一通天花乱坠的推销下,出于对医疗条件和意外的忧虑,他没怎么想就交了一年2000-3000元的保费,至今也没搞懂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险种、如何赔付。不过,行业的规范化操作像一阵旋风,正在慢慢扫清那些不干净的东西。在过去,由于销售本身不够专业,带来各种销售误导,导致保险被污名化,很多人都把它和诈骗联系在一起。而随着销售团队日渐专业化,人们对保险的误解也在被一点点扫清。Anna刚刚转行至保险行业两年,团队中的一半以上人都是硕士学历以上,这和过去专科生出来被迫卖保险为生的情景已大不相同。要洗净保险的污名,保证客户的知情权十分必要。在银保监会合并后,整个保险行业越来越规范化操作。此前,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发布的规定,上海范围内于2021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双录。“双录”原则即在投保过程中,双方必须同步录音录像,保存信息,以此来监管保险销售员,确保客户知道保险协议上的一些重要信息,避免销售误导。
图源 IC PHOTO
在互联网世界,支付宝等线上渠道正在为保险创造便利。年轻人不需要像父母辈一样,花上很多功夫线下咨询,只要线上动动手,他们并不介意花上一两百块的“年费”。在购买重疾险前,球球也曾在支付宝上建议配置过一年的医疗险,打开支付宝开屏页面,看到医疗险的宣传,每年只需要交20元,她火速下手了。之后,她又查看了单位配置的综合福利保单,发现公司也为自己配置过身故寿险、住院医疗险和意外险等。现在,自己已经凑齐了四大险种,这让她十分放心。“我很想躺平,早点存钱退休。刚工作不久,我就开始研究从年轻时期开始存养老金需要多少年。”球球说。在各种“提前退休,35岁后财务自由”的媒介信息轰炸下,年轻人也许不曾规划过老年生活,但多多少少都幻想过提前离开职场。但退出工作后,看病养老的资金就是横在眼前最棘手的问题——如果父母亲戚不能给自己兜底,早早配全保险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。健康保险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道心理防线。Amy接近30岁,在北京独自打拼四五年,早已习惯一个人去医院看病。有一次因为工作连续熬夜晕倒,她被同事送进了医院,在病床上睁开眼,她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:“不要紧,我买过重疾险了。”现在再提起保险,小贾不会想到小时候那些上门推销的亲戚,不会再觉得是什么坑蒙拐骗的不正经行业,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大,她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——保险变成了安全的代名词。社会学研究书籍《生老病死的生意》中讲过这样一个现象,上世纪30年代,人寿保险在中国的第一波推广遇到了很强大的障碍——面对风险和变数,中国人总是习惯于求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网,养儿防老就是最可靠的保险。